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如何推动江西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14-09-05 16:04:35  编辑:李芳 作者:
 核心提示: 这个夏天,红遍全球的“冰桶挑战”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公益热潮。截至8月31日,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共募集到善款557万元。“冰桶挑战”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公益项目,不仅唤醒了民众的公益意识,还让更多人走出了践行公益行动的第一步。中国约有20万渐冻病患者,虽然我省目前并没有开辟捐助的专门渠道,但不少人却因此了解了患者的痛苦,自发组织活动,奉献爱心。活动会落幕,但公益的脚步不能停歇。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公益,投身公益,是应该深思的问题。

  嘉宾:

  阎志强公益人士、“崛美行动”创始人

  曾年英公益人士、南昌仁爱之家残疾人托养

  服务中心负责人

  郭联发公益人士、“微爱公益”发起人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张 雪

  主持 人:见习记者杨 莹

  冰桶挑战一场有关公益的网络狂欢

  主持人: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基金会日前公布了一个数字,由冰桶挑战带来的相关捐款额在一个月内就达到了1亿美元。微博的统计显示,有近200位各领域的明星名人在微博上发布了完成冰桶挑战的视频,相关话题共有45亿的阅读量、414万的讨论量。作为从事公益活动多年的专业人士,您如何评价这一场有关公益的网络狂欢?

  郭联发:首先,它完成了设计者的初衷。让更多人关注渐冻病人群体,并为其募集善款;其次,这种精心策划的营销传播,颠覆了公众对公益的既有认识;最后,它留给了管理者很多启示。冰桶挑战之后,我们的社会管理者真的应该好好地研究这么一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技术基础、民意基础和运行规则,研究新兴事物的引导手段,公益事业发展趋势,如何让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不幸者的福音,从而使冰桶挑战不只是一场游戏或者狂欢。

  曾年英:冰桶挑战是国外兴起的,他们用一种娱乐的方式来做公益,其实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幽默感的体现。这种由公益带来的网络狂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如何让大众都愿意参与公益,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享受一种快乐愉悦的心情,这一点十分关键。

  阎志强:冰桶挑战是一个成功的公益项目,项目的设计将渐冻病人、冰桶以及名人联系起来,产生了一种公益诉求并解决了受众对公益的关注度问题。前期的高关注度带来的是后期经济上的联动效应,对国内的公益项目也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不惧质疑

  只要公益能够善始善终

  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在扩大了公益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公益活动带来了一些非议。比如冰桶挑战在中国可以说是一路争议:挑战者被质疑为名利炒作。实际上中国很多慈善公益活动、组织都曾经被质疑。或许被质疑的主要原因就是:善始未必都能善终。在多年做公益的过程中,你们是否也曾面临这样的质疑?

  郭联发:“微爱公益”的理念是:微善常举,爱心传递。“微爱公益”成立不到两年,先后组建了微爱公益艺术团、调研团、心理服务团等3个博士、教授领衔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提供艺术体验近3000人次;捐助微爱图书室22个,捐赠图书12万余册;建立中小学服务基地29个,开展支教4950课时,义务家教6.6万小时;建立的留守儿童暑期安全自护教育学校共招收留守儿童171人。最近,我们开发了一个新项目:运动挑战。预计在九月中旬开始。挑战者自己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自己设定挑战数值,挑战成功了可以点名1至3个好友接受挑战。如果挑战不成功,就捐出一件体育用品。这个活动是没有门槛的,挑战的运动项目可以自选,挑战的难度可以自选;捐出的体育用品也是自选,可以是一根跳绳、一个球拍,也可以是一张乒乓球桌、甚至捐建一个篮球场。运动挑战这个活动,是我们微爱公益对冰桶挑战创意的一个延续和创新,也是对冰桶挑战的一个接力和深耕。

  质疑,无非就是质疑名和利。就“名”而言,从古到今,公益慈善里就一直不缺附庸风雅、沽名钓誉者。但参与公益者,我认为要“论心不论迹”。只要他有善心,即使有一些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包容、宽容呢?而说到“利”,公益是有所受益的,这种受益并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能力。

  曾年英:2011年,南昌仁爱之家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以16-35岁的智障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是非营利性、针对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技能培训、工作技能培训以及支持性就业的支援性基地。很多智障人士在这里学习之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有一对残障兄弟,他们之前的生活都不太正常:哥哥喜欢往外跑,弟弟又总是半夜不睡觉,家人白天担心哥哥的安全,晚上照顾弟弟,也非常苦恼。自从他们来到“仁爱之家”之后,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并根据他们的情况邀请专业的老师指导,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和兴趣爱好。现在两兄弟不仅会跳舞,哥哥还会弹吉他、弟弟会画画。三年来,他们的改变特别大。

  “仁爱之家”创办至今一直受到社会关注。质疑也是有的。因为托养的都是残障人士,很多情况下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想方设法去筹资,却反过来受到公众的质疑,心里确实不好受。我记得曾经就有人对捐赠的物资和相关款项的去处产生了疑问,所以现在采取在微博上公开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每一份物资和款项都是落实在具体的残障人士身上,所以我们是公开透明的,公众也有权利知道这些。

  阎志强:“崛美行动”秉承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沿着从“视觉美”至“心灵美”再到“行为美”的路径,诠释仁道精神,传播爱和善。公益领域涵盖文化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助学、赛会志愿服务等。“女红坊”是崛美秉承美育思想非常有代表性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设计初衷来说是弘扬女红文化,在江西,男耕女织是非常有厚重感的一种农耕文化。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让他们在自己家中做一些女红,做好的成品还可以进行义卖,另外,从生态江西的角度而言,女红坊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低碳出行为切入点,把美德植入到活动中,通过旧物改造等活动,避免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我想,有质疑说明有人在关注公益,当他们萌动了公益之心,心里就容不下一点杂质。目前,崛美主要做的是非资金密集型项目,机构当中的许多骨干力量都是自己掏钱做公益。公益人在做公益时投入的成本,我们会进行认定,年终时给他们颁发捐赠证书,这部分资金与专项资金是互相独立的,因此不会有人质疑。

  公益思考

  推动公益我们还要做什么

  主持人:冰桶挑战一方面唤起了更多人的公益意识,一方面应该是对公益项目的反观和思考,如何让江西的公益项目做得更好,如何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你们认为还有哪些路要走?

  曾年英:对我们而言,首先需要做好的是本职工作,提升我们所服务对象生活能力、融入社会能力、就业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项目的开展得到改变,这是作为公益组织内部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社会参与度来说,通过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如媒体、政府和社会贤达人士等,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郭联发:公益的未来发展之路,我感觉有12个字:专业、职业;规范、规则;包容、宽容。就目前而言,我们公益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理念还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层面,我们志愿者参与公益也还停留在参加活动上,还没有上升到作为一个事业的高度;现在很多公益组织往往是由一个领袖级人物“带头大哥”吆喝几个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在做,当“带头大哥”退出公益或者激情消退时,公益组织就基本解散了;做公益,“有容乃大”,这就是说我们做公益要能容忍、能包涵、能原谅,要容人、容事、容己。要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对质疑之言要能容,对不妥之行要能容,对无心之过也要能容。

  阎志强:就中国的公益发展来说,现在正值春天。政府已经提出了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的明确要求。去年省民政厅拿出了600万元,今年又拿出了1000万元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称之为公益创投。对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而言,现在国家的利好政策正在让公益机构的忧虑逐渐消散。

  政府现在兼任“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当它把“运动员”的职能放到社会组织中来时,我们必须有责任把它挑起来。现在的民间公益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承接能力上是不够的,在越来越多的事情可能转移到公益机构身上来之前,我们必须练好内功,做好公益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公益项目孵化等。公益创投或者说政府买服务,这是我们的春天。每一个公益人都要把握好、用好,重要的是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把公益项目完成得漂漂亮亮,让政府满意,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满意。

  文字整理、摄像:本报记者 张雪 见习记者 杨莹 摄影:本报记者 梁振堂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为进一步加强与网友、读者的互动,我们真诚地向你征集话题,并希望得到你的意见与建议。联系电话:13870697972。

  登录大江网(http://www.jxnews.com.cn),即可在网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实况。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