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员志愿者是当今中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通过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生活做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诞生“学雷锋”志愿者综合包户服务、天津市诞生社区志愿者组织、广州市诞生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发起人就是一群充满爱心和热情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后来,社会上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专业志愿者”、“民间组织志愿者”分类,逐渐掀起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最近,中央文明委指导下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志愿服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各级组织部门激励党团员“一岗双责”,在工作岗位勤勉认真完成任务,在生活中热情主动帮助和服务人民群众。通过制度和措施,鼓励党团员积极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塑造了党团组织的良好形象。
一、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团员志愿者就是通过深入社区农村、面对人民群众的真诚服务,体现党的宗旨、传播党的信仰。学雷锋典型、优秀志愿者郭明义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说道,“别人都叫我郭傻子,问我做那么多事图个啥,我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用真诚、朴实的语言诉说自己的做人理念,也诠释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2013年年初,31岁白血病患者李建楠,得到了郭明义的帮助。郭明义是在微博中收到了李建楠妹妹杜巾骁的求助。正月初一,郭明义带着爱心团队成员到医院看望李建楠,给她送去了1万元善款,并在微博中发出帮助李建楠的呼吁。没过多久,李建楠病情恶化去世。妹妹杜巾骁又将14240元的善款送回到郭明义手中,希望帮助其他人。在郭明义的联系下,这笔善款转交给正在筹钱做换肾手术的于雨含手中。
2013年7月9日,岫岩石灰窑镇坎子村郭明义希望小学特困学生于永莲早早等在新家的路旁,他攥着写满了两页信纸的感谢信,等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郭明义。当看到帮助过自己的郭伯伯后,激动地把信递给郭伯伯,并在众人的鼓励下怯怯地读起来:“今年4月8曰,是我们家一生都难忘的大喜日子,您为我家筹建的房子动工啦!今天,我家的新房子终于建成了,从此我们告别了那四壁透风、低矮阴暗的老房子,我们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张子律:《鞍山郭明义晴暖2013》)
从郭明义和其他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的事例中,我们获得几点启示:
第一、党团员志愿者要丰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赋予时代和时尚的特色。郭明义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解释助人动机,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够理解志愿服务、接受志愿服务,成为快乐和自豪的志愿者。
第二、党团员志愿者就要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如帮助病危群众救治、帮助贫困群众解困等,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党的关怀、党的温暖。
第三、党团员志愿者要在服务中不谋私利、不掺私心,真正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群众改善生活、获得发展为自己的最大满足和快乐。
第四、党团员志愿者要在服务中思考和提升,面对群众的需求善于寻求解决办法,面对群众的困惑善于答疑解惑,面对群众的议论善于交流沟通,通过志愿服务宣传党的宗旨和信念。
二、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党团员志愿者就是要做新时代的“活雷锋”,通过深入社区农村、贴近人民群众的服务活动,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我们曾经分析,雷锋形象经历了“好战士、好榜样、好公民”三个阶段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雷锋形象是“党的好战士”,从部队到地方,都体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雷锋形象是“人民的好榜样”,积极进取、乐于助人。进人21世纪,雷锋形象是“社会的好公民”,爱心奉献、帮助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雷锋精神被赋予更多更丰富的含义,最本质的“爱心奉献、助人为乐”永远不变,也成为中国志愿精神的核心。
从1983年开始,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探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形式,创造了“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并且不断延伸出新的类型、新的项目。
“综合包户”活动是西城大栅栏街道共青团组织在学习雷锋活动中的一个创举,最初是由街道青年按单位组成小组,定期帮助平房区内的五保户、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1983年,在大栅栏街道西柳幼儿园第一份“综合包户”协议书的签订,被公认为首都青年志愿行动的发端。
31年来,“综合包户”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拓展活动外延,有效扶助了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时至今日,签订“综合包户”协议由最初的19份增加到近百份,5000人受益;在社区志愿者分会、辖区单位及非公经济组织的共同参与下,综包单位由1983年最先开始的11家发展到现在的65家,8支专业服务队,注册志愿服务人员达3090人,参与“综合包户”活动的志愿者累计达万人次。(余荣华:《北京西城“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新推“文化体验行”》)
随后,广州市一批热心学雷锋活动的年轻党员、青年团员,在继承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香港义工文化,创办了青年志愿者热线服务;天津市新兴街道的社区党团员,根据便民利民服务的需要,创建社区志愿者组织;深圳市一批从内地来的青年党团员,将学雷锋活动与现代志愿服务结合,成立注册志愿者社团。这些志愿者社团及队伍的产生,一方面秉承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另一方面传承学雷锋精神的核心;同时也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参考和借鉴外国和港澳地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
当代中国,党团员志愿者服务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最重要是丰富雷锋精神,与人们的时尚生活相结合。很多年轻人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精神与当代志愿者创新性、创意化的服务时尚相结合。
中山大学几位大学生创造的“米公益”就是运用“APP”网络分享的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公益游戏获得虚拟的“米妈妈”、“米有氧”等,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与公益组织兑换真实的物质,为困难人群提供自助。这些学生志愿者有党员、团员,也有普通青年,“玩游戏也能做志愿者”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米公益’降低了公益门槛,让公益成为人人能做的事情。”“米公益”华南区总监黄子为告诉记者,“米公益”是国内少有的将移动应用和互联网结合的公益服务平台,它成功地将企业、用户和公益组织进行了对接。(根据志愿服务广交会媒体报道资料整理)
我们在调査中发现,党团员志愿者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增添许多新颖、时尚的因素。学雷锋活动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就能够更加贴近党员生活、贴近团员生活,激励党团员继承雷锋精神、创新志愿服务,热情快乐地帮助社会、帮助群众。
党团员将学雷锋常态化与志愿服务制度化相结合,在开活动的时候可把握以下技巧:
第一、要将雷锋精神与80后、90后青年的时尚生活、兴趣爱好有机结合,不断充实和丰富。有一个公益沙龙——阿里巴巴的志愿者设计“三个雷锋帽”的故事。三位戴着雷锋帽的不同类型年轻人,热情服务他人的时候,分别获得快乐、充实和成长,非常吸引人。新时代的雷锋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而是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党团员志愿者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弘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能够更多赢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欢。
第二、要提高“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技术含量”。党团员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具有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特长,或者具有管理、经营经验,参与学雷锋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就不能“一窝蜂”去“扫大街、看老人”,而是要运用自身特长服务社会人群,例如深入社区为群众讲解寒暑天气的养生和注意事项,深入学校为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草根公益团队策划创意服务项目等等,让学雷锋志愿服务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有效果。
第三、要推广“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念。党团员志愿者要较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政府决策措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向其他民间志愿者、各类服务对象传播“为人民服务”“助人自助”等理念,吸引更多的城乡群众了解雷锋精神的魅力,乐于成为友爱互助的人。这样,党团员志愿者不仅仅提供了具体服务,而且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共建共享和睦幸福生活。
三、弘扬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
党团员志愿者服务,弘扬了“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全社会洋溢爱的阳光、爱的温暖,在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播撒爱的种子。改革开放后,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型企业等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人情冷漠、失信欺诈等不良现象也增多,让人们感觉缺乏爱与温暖。这时,共青团组织率先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将雷锋精神在当代弘扬,重新焕发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1993年,全国铁路系统青年志愿者开展沿线志愿服务活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中央领导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词,吸引千百万团员青年投身到志愿服务之中。与此同时,国家民政部宣传推广北京西城区综合包户、天津新兴街道社区志愿者经验,建立“一对一”、“一帮一”的服务体系。2001年,联合国“国际志愿者年”启动,提出“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理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与中国商务部、共青团中央等合作开展“国际志愿者年”的中国推广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的氛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和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等国际盛会,让志愿者的爱心得到广泛弘扬。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志愿服务掀起中国社会特别是民间志愿服务的热潮,百万志愿者自发、自愿前往灾区奉献关心和帮助,千万志愿者投身救灾宣传、赈灾募捐活动,广泛传播友爱互助的理念。如今,通过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率先示范,将友爱奉献的志愿精神传播到社区农村,做到家喻户晓。
我们以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为案例,了解“组织化动员、社会化运作、民间化参与、时尚化激励、信息化管理、国际化推广”的志愿服务发展特色。
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以“微笑北京”为主题,百万志愿者为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媒体记者、热心观众提供了真诚热情的服务,赢得五大洲朋友的好评,也广泛传播了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微笑圈”、“微笑歌曲”、“微笑传递”、“微笑名片”等让首都充满爱心、充满欢乐。“北京,您好”、“北京欢迎您”成为人人传说的口头禅。“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8年以后,志愿者将“微笑名片”延伸到北京武搏会、北京园博会志愿服务;延伸到国庆大检阅、节假日休闲志愿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农村的生活化志愿服务;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生活氛围。(根据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资料等整理)
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创造的“一起来,更精彩”口号传遍全城、家喻户晓,并且创造了“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时”、“志愿驿站”(西关小屋)、“志愿信使”等系列品牌。特别是“志愿彩”不仅受到志愿者的欢迎,受到市民的欢迎,而且受到亚洲各国参赛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喜爱。亚运会开幕式上,亚洲各国志愿者飞舞五颜六色的“志愿彩”进场的画面,通过全球电视转播引起轰动,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亚运会之后,志愿者将“志愿彩”延伸到日常化和生活化的各个领域,成为吸引市民、新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尚礼品;成立“志愿驿站”(西关小屋)联合会推动常态化和岗位化的志愿服务;建立“志愿时”系统完善对志愿者的保障激励;逐渐推动志愿服务的繁荣兴旺。同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人才,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幸福的新生力量。(根据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资料整理)
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志愿服务的转化和发展,拓展出许多富有特色、富有魅力的志愿服务项目,渗透到城乡群众的生活之中,发挥广泛深入的影响。
优秀党员志愿者、奥运冠军劳丽诗在工作之余,喜爱品尝蛋糕,也乐于学做蛋糕。2013年在志愿者朋友的鼓励下,启动“丽诗爱心蛋糕”项目。邀请特级点心师传授做蛋糕的技术,与时尚西餐厅合作,劳丽诗与志愿者做出各类甜美的蛋糕,有30元一块的小蛋糕,有138元一个的生日蛋糕,有438元一个的合家团圆蛋糕。消费者订购蛋糕的钱,扣除原料、人工成本之后,全部结余用于支持公益组织的服务项目。第一批支持的是“灯塔计划”山区助学服务项目。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又推出“待用爱心蛋糕”项目,即爱心人士订购蛋糕,指定赠送给特殊困难群体品尝,同时扣除成本后的结余经费仍然支持公益组织服务。如有教授订购600元的生曰蛋糕(4个),指定赠送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享用,同时开展励志交流活动;有社团订购3000元的各类蛋糕,指定在春节前由“关爱露宿者”志愿团队赠送给流浪人士享用,让无家可归的人也能够欢快过节。此外,碧桂园集团的志愿者团队订购“丽诗爱心蛋糕”,在顺德儿童福利院与特殊儿童一起品尝、一起活动,共享快乐。如今,“爱心蛋糕”名声远扬,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成为时尚志愿服务的品牌。(根据“丽诗爱心蛋糕”微博、微信资料整理)
通过“丽诗爱心蛋糕”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向日常生活志愿服务转化的途径。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与社会力量的踊跃参与有机结合,党团员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带动各类社会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共同服务,创造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如今,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的重点转向常态化、生活化,转向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利于发挥爱心、奉献热情,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党团员在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将外国引进的现代志愿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凸显中国人友邻互助、友善相处的特色。二是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成长相结合,着重引导青少年在服务活动中充实心灵、体验快乐、提升素质,既学会与环境友好相处,又锻炼才华和技能。三是善于将志愿精神转化为社会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人人参与志愿活动、人人享受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常态。
四、倡导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
党团员志愿者服务要适应群众日益变化的生活需求,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就必须吸收现代公益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知识技巧,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服务效果。将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宗旨、爱心奉献精神与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有利于丰富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的内涵,促进创新与发展。社会工作是近现代诞生的专业服务,通过“助人自助”、“赋权”、“增权”等理念的普及,引导人们在关怀社会、帮助他人的时候,更要注重支持服务对象的自立和发展。目前,中组部等十八部委颁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的《意见》,各地党政社会建设《决议》,都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党团员志愿者主动了解和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提髙“助人自助”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社会工作者主动理解和接受党团员志愿服务思路,共同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香港资深社工兼中山大学社工教授罗观翠等发起,中山大学社工毕业生廖焕标等主持的专业机构,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创造了“青年地带”等著名品牌,创造赢得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工服务”项目三年1600多万元的“最大订单”。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启创中心发现做好服务离不开党团组织的支持,离不开党团员志愿者的参与。否则,仅仅依靠少数专业社工面对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启创中心一方面建立党团支部,发挥党员社工、团员社工的示范作用,为带动其他专业人员做好工作提供激励;另一方面吸引社区、高校及社会的党团员志愿者,也吸引其他各类志愿者,建立启明星志愿队等,为青少年提供思想引导、情感关怀、生活帮助、问题解决等服务,构建全面关爱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网络。启创的专业性,对于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次,广州市讨论党团员志愿者如何进入社区服务,如何创新服务项目,如何持续服务活动的时候,其他专家学者、公益人士争相发言,启创社工中心理事长廖焕标不声不响,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儿,他举起纸张,介绍社区志愿服务的坐标,通过纵轴要素与横轴要素的比较,理清大家的思路,挑选出组织特色、品牌亮点、激励机制、评估效果等四个关键因素,说明怎样做实做好志愿服务,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时候,人们发现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密切结合,就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有需要的人群得到更好的帮助。(根据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资料整理)
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是民间自发成立,挂靠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的团队。1995年成立的时候仅仅十余人,2001年优秀共产党员李森接任总队队长时发展到百余人,如今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六万多人,覆盖全市、闻名全国的志愿组织。2012年,借助广州市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机会,招聘专业社工人才,注册成立“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标赢得两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项目,获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1200万元支持(每年400万元,签约三年共1200万元)。同时,李森努力参加培训、刻苦自学,通过社工师资格考试,成为志愿者领袖与专业社工的“双料公益人”。启智志愿服务总队一方面吸引许多党员、团员参加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吸引许多社工专家、社工人才提供专业支持;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启智志愿服务总队资料整理)
我们发现,党团员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合作,一方面提高服务社会人群的专业水平,策划和实施许多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项目;另一方面促进社工与志愿者的素质发展,逐渐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此外,党团员志愿者接触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等理念之后,反思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贴近民生需求,发挥更好的作用。具体而言,要把握几个技巧:
第一、尊重对方、相互学习。党团员志愿者是社会的优秀成员,具有社会管理与服务经验;社会工作者是专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与知识。合作初期,可能出现党团员志愿者看不惯社工的“讲究劲”(时时刻刻强调专业);社工可能看不惯党团员志愿者的“随意性”(盲从经验、缺乏规范)。这就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发现对方的长处之后,逐渐了解和学习,就能够增强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各施所长、相互配合。从实践情况看,党团员志愿者更加容易与服务对象“拉家常”、“聊生活”,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专业社工更善于发现服务对象表达需求背后的影响因素,从专业角度寻求转变案主观念、支持案主发展的新思路。这样,在深入社区农村服务的时候,两者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三、提炼要素、相互融合。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有不同的概念、理论,但是也有很多相通的知识、观念。党团员志愿者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寻求能够指导和促进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因素,逐渐融合成为新的社会形势下帮助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状况的理论观点。
第四、交流沟通、相互提升。党团员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沟通,成为伙伴、成为朋友,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党团员志愿者向社工传播党的宗旨,吸引他们政治上追求进步,逐渐加入党团组织,也在社工机构越来越多地建立党团支部。社会工作者帮助党团员了解现代社会服务,掌握专业服务知识,逐渐培养更多帮助人民群众的知识技能,更好地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