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让雷锋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3-03-06 16:12:54  编辑:陈晗子 作者:刘斐

  “向雷锋同志学习”。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从服务群众窗口到万千百姓门口,从街道社区的琐事到平凡邮路的日常,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一次次温暖人心,一次次感动社会,时刻诠释着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他们就是我省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甘愿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牢记殷殷嘱托,续写红土荣光。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于都县涌现出一大批“活雷锋”,6727名帮扶干部、357支驻村工作队急贫困群众之所急,将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想办法、找出路。“在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上,党员干部应始终走在前列。”时任于都县扶贫办主任袁勇锋说。

  “爱笑的户政科长”,这是人民群众给予的一个温暖“标签”。20多年来,景德镇市公安局昌江分局户政科科长黄莺坚守在户籍内勤、户政科长岗位上,把便民落实到每个细节,她创建的“黄莺户政室”先后获评“全省文明户籍室”“全省巾帼文明岗”;她守正创新,用“黄莺工作法”开辟打击犯罪的第二战场。同事朱佳玲说:“正因为她的以身作则和榜样示范,我懂得了给他人提供暖心的服务和帮助时,自己也会很开心。”

  40多年来,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支月英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已经记不清跋涉了多长的山路、穿坏了多少双鞋。为钟爱的乡村教育事业,支月英倾注满腔热忱,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再到今天的“支奶奶”,她教过1000多名山里娃,教出了50余名大学生。

  他们,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诠释着“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3月4日,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公布,万年县消防救援大队上榜。建队50年,一代代万年消防人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出色地完成了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大队组建了以党员骨干为主的“火焰蓝”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依托全县13个站点设立学雷锋便民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捐资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30年来,宜丰县双峰邮政所邮递员吴文清早已习惯穿梭往来于当地14个村委(居委)会和邻乡1个偏远村。从2015年开始,吴文清每天在配送邮件的过程中,自贴油费无偿为村民代购、代销、代办各种物资和事宜,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问题,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捎带哥”,他也成为坚守在大山邮路上的一道美丽身影。

  “疫情形势严峻,正是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结束了赴突尼斯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回国仅3个月,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余腊梅便主动递交请战书,请缨支援湖北。她在家书中写道:“当更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危险,我站了出来,这是职责所在……这个冬天我们遭遇了病疫的严寒,付出了很多牺牲,而生命的延续,就像清晨照耀大地的第一缕阳光,让我感觉温暖。”

  他们,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以一个团队的“雷锋”之举,助推学雷锋活动在全省蔚然成风。

  景德镇二中“火炬”学雷锋活动小组成立于1970年。53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加入“火炬”学雷锋活动小组,他们日复一日坚持做好事,秉承着人员更替、火炬不灭的信念,将学雷锋“火炬”薪火相传。

  乐安县“刘莹姐姐工作室”聚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大任务,已发展含网格员、关工委主任等在内的3000余名“刘莹姐姐”成员,开展了2000余场未成年人法治宣讲,实现全县176个行政村27个社区全覆盖,有力推动当地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东华理工大学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周义朋扎根新疆戈壁荒漠十余年,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他还把课堂搬进矿山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企业技术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核能领域的技术骨干。

  …………

  历史,镌刻下雷锋的名字;时代,澎湃着雷锋的精神。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2个集体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3名个人被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他们以小我的奋斗融入大我的事业,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正成为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