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位于江西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全县面积235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86个村(居),总人口33万。自列入试点以来,寻乌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中央工作部署,发挥中宣部对口支援优势,立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实际,大力发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新路子。
一、做法和模式
寻乌县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从县情实际出发,按照“12366”工作思路[1],做好“四篇文章”。
(一)立足贫困县,做实“转化衔接”文章。寻乌曾为国家级贫困县,5年多来的脱贫攻坚实践,形成了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寻乌充分运用该制度成果,将帮扶干部队伍转化为志愿服务力量,推动脱贫攻坚指挥体系与文明实践服务体系相衔接。
1.实施书记工程。始终保持打攻坚战的干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担任中心主任、所(站)长,形成三级书记共同抓文明实践的工作格局。建立“中心每周一碰头、县委每月一调度、常委会每季一汇报、全委会每年一审议”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高频调度,每月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严格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监督考核,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2.实施党员干部示范工程。将党员身先士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良作风内化为推动文明实践工作的强大动能,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挥党员带头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带头践行主流价值、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带头传承家风家训、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等“六带头”作用,党员成为文明实践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将脱贫攻坚“单位挂村、干部包户”机制运用到文明实践工作中,帮扶干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文明实践,建立红白喜事、急事难事、矛盾纠纷、意愿诉求、返贫致贫、传统节庆必访的“六必访”机制,精准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3.实施专职专抓工程。参照脱贫攻坚组织架构,搭建三级组织体系,设置专职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推进试点工作。县级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15名人员编制;乡镇由宣传委员分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并安排2名以上专职人员;各村(社区)招聘1名党建宣传员,专职从事文明实践阵地运行管理和活动组织。
(二)着眼低成本,做活“资源整合”文章。从欠发达地区财力现状出发,坚持走低成本路子,强化党的基层阵地、资源、功能和力量整合,建设“文明实践+党群服务+社会治理”综合体,打造一站多点的阵地格局。
1.优化统筹配置资源。打破原来基层阵地资源条条块块的界限,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基层阵地资源,以“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为原则,重新设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每个村(社区)建设一个“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通过统一标牌、统一LOGO予以固化,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聚集壮大。
2.提升效率盘活资源。摸清家底、唤醒沉睡资源,在布局分散或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将老村部、祠堂和闲置校舍、民房等场所改造成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明驿站)785个,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实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就延伸到哪里。如,澄江镇周田村将王姓宗祠改造成文明实践点,将传统祭祀之地变为文明实践新阵地,全县有125个客家祠堂改建为文明实践点。
3.融通联动共享资源。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三中心一平台”融合联动,实现文明实践“上”融媒体、“学习强国”“下”实践站,促使资源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统筹协调组织、宣传、统战、农业农村、文化等部门系统的阵地资源,在综合体内设置便民服务大厅、“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理响寻乌”工作室、理论讲堂、巾帼小屋、百姓说事点、志愿者之家、先锋之家、健身小屋、书画室、图书室、棋牌室、舞蹈室、法律服务室等23种功能室,推动各个部门、各种队伍围绕共同主题向农村基层聚焦发力,形成倍增效应。
(三)对接需求侧,做特“四寻活动”文章。紧扣寻乌县情特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内容,打造“寻源、寻福、寻味、寻梦”活动品牌,高质量、有特色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1.开展“寻源”活动。针对山区地广人稀实际,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方法,紧贴群众“常态讲”,创新载体“生动学”,融入生活“天天播”,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群众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精神之源。建立“理响寻乌”工作室,统筹党员先锋、百姓名嘴、强国有我、追梦青年、最美巾帼等10支理论宣讲队,常态化地开展寻乌青年说、国旗下的宣讲、女性屋场会等多类型宣讲活动。运用寻乌山歌、快板、小品等方式编排理论宣讲节目340个,编制《习近平金句》等口袋书7期12万余册,制作一批印有党的创新理论的书签、拼图、魔方等文创产品,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具新意、更有温度。利用“村村通”广播,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红色故事等内容,用普通话和客家话“双语”,每天分早中晚三时段开展“天天播报”,让党的声音响彻寻乌大地,激发群众奋勇前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2.开展“寻福”活动。针对山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精准对接老人、儿童、妇女、中青年等不同群体需求,全力解决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难心事,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颐养之家、“四点半”课堂、巾帼小屋、理论讲堂、技能夜校等场所,开展“我到实践站打个卡”“我为孝老尽份心”等活动,为年迈老人提供健康问诊、悉心照料,让留守儿童得到学习辅导、成长陪伴,使广大妇女获得学习提升、自我展现,让有志中青年学到致富技能、创业本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成互帮互助、享受生活的幸福家园,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开展“寻味”活动。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将乡风、乡俗、乡韵等融入文明实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的更具“家乡味”。充分挖掘各村饮食文化、姓氏家训,开展“品美食话传承”“亮家训、传家风”“诵家训传文化”“写家书、增亲情”等系列活动,将农村祠堂建设成为政策讲堂、道德讲堂和历史讲堂,用家乡的味道留住乡愁,用客家文化浸润乡风,激发群众热爱家乡情怀。
4.开展“寻梦”活动。依托丰富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文明实践,激发群众信心满怀地做新时代的寻梦人。充分利用寻乌调查纪念馆、圳下战斗等红色旧址建设文明实践基地,设立红色广场、红色K歌厅等文明实践活动场所,组建红色合唱队等文明实践队伍,常态化开展读红色经典、跳红色广场舞、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文明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新时代的育人资源,激发群众感恩奋进的初心,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树立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质朴情怀。
(四)基于主体弱,做强“组织发动”文章。针对山区群众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把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1.开展“三问”密切联系群众。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工作制度贯穿文明实践工作始终,全县3582多名党员干部以志愿者身份结对帮扶联系群众,通过实地调研、群众座谈、入户走访等形式,结合中宣部向中央呈报的《寻乌扶贫调研报告》列举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了“针对建在哪、设置哪些功能、开展什么活动”等文明实践20问,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键对键地联系沟通,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将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相结合,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技能等实践活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2.孵化项目精准服务群众。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为目标,制定了《寻乌县志愿者礼遇办法》,将志愿服务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相挂钩,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长、质量给予相应的嘉奖和激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建设,加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孵化和支持,创设志愿服务项目115个。对志愿服务实行“菜单式”供给,建立线上点单系统,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闭环,全县各类志愿队伍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场次,服务时长突破70万小时,形成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3.健全机制深入发动群众。整合各村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事会,组织动员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将村(社区)常住家庭全域纳入积分考核,并根据积分数量给予物质兑换和年度表彰,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志愿服务的热情。紧扣本土文化、家风家训、红色资源、生态环保等本地特色,通过“定、集、选、亮、行、评”六字工作法,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践行“文明实践宣言”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实践的生动局面。
二、成效与变化
试点工作以来,寻乌建立了完善的阵地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丰富的活动体系,文明实践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一)理论传播更加深入。寻乌通过建强宣讲队伍、丰富宣讲内容、拓展宣传阵地,塑造了“理响寻乌”宣讲品牌,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中广泛地凝聚了人民群众。一是宣讲队伍从笼统的党政干部细化到具体的理论先导宣讲队、党员先锋宣讲队、技术专家宣讲队、法润乡风宣讲队、学习强国宣讲队、文艺轻骑兵宣讲队、最美巾帼宣讲队、追梦青年宣讲队,开展分众化的宣讲,提升了理论传播的针对性。二是宣讲内容从讲理论、讲政策延伸到讲党恩、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术,开展多维度的宣讲,提升了理论传播实效性。三是宣讲阵地从站所内的“理响寻乌”讲堂拓展到田间地头的流动讲堂,拓展到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宣传矩阵,开展多方式的宣讲,突出了受众的主体性,提升了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四是宣讲效果从以往宣传的一根弦、一头热、一阵风到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地宣讲,真正融入生活场景、融入文艺活动,融入时代脉搏,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党员群众对政策理论宣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人民群众从新思想传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传播新思想的积极参与者。
(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寻乌通过唱响“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三部曲,拓展了活动平台,拓宽了供给渠道,拓充了供给内容,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是活动平台从过去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拘泥于屋场和门坪,扩展为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设置文明小院、文明驿站等,升级改造了186个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了实践点785个,文化活动从村部延伸群众身边,方便了群众的参与。二是供给渠道从传统的单向“送”到群众“点”,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建立了文明实践智能点单系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精准对接各人民群众需求,既有“大锅菜”也有“精致小菜”,量体裁衣地回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供给内容从以往单一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文化下乡”拓展为就地取材的“文化培育”和“文化再造”,实现了文化供给的“三管齐下”。自2020年以来,开展了文体娱乐活动11028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村风民风更加醇厚。寻乌以“治赌、治懒、治奢、治愚、治不孝”为主要抓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培育文明新风的“净化器”。一是不良习气进一步消除。通过广泛开展乡风评议,乡村赌博、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得到有效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问题基本消除。调研数据显示,89.3%的村民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对这些不良现象有很大的改变。如,晨光镇龙图村,曾经因为酒鬼多、懒汉多、光棍多被戏称为“三多村”,通过脱贫攻坚和文明实践的开展,龙图村成了产业好、环境好、村风民风好的“三好村”。二是陈规陋俗进一步破除。通过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群众能够做到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封建迷信、宗族势力得到有效抵制,村民信风水的现象明显减少。调研数据显示,75%的村民认为文明实践有效地破除了陈规陋习。三是传统美德进一步彰显。通过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身边好人、新六星文明家庭、赣南新妇女、新乡贤等先进模范树起了精神文明的标杆,激发了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比如,子女和老人从分开住到合屋住,从啃老变成养老,从嫌老到尊老的转变,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
(四)乡村治理更为有效。寻乌县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志愿服务队伍和活动,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乡村矛盾纠纷和信访量显著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普遍提升。一是乡村治理平台由过去的单一载体向全域覆盖转变,186个文明实践站和785个文明实践点延伸了乡村治理的触角,尤其186个百姓说事点成了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实现了乡村治理载体的全覆盖。二是乡村治理主体由过去的行政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成立了186个文明实践理事会,建立了203支群众性志愿服务队,1.66万群众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村民自治事务,拓展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格局。三是乡村治理方式由过去的刚性的行政指令向柔性的协商共治转变,试点以来,指导154个村制订完善了的村规民约,召开场屋会2579次、乡村夜话1237场次,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共治格局。
三、经验和启示
寻乌在试点工作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走出了一条资源友好型、成本节约型的建设新路,并收获了四点启示。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运用好脱贫攻坚组织指挥和作战体系,是强化文明实践中心组织保障的有效策略。寻乌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成建制地将脱贫攻坚指挥服务体系运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保障体系,参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议事协调机构,并推动帮扶干部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文明实践,不仅可以有力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投入到文明实践,还可以高效快速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形成全民动手、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发扬寻乌调查精神、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贯穿始终,是保证文明实践取得实效长效的有效方法。寻乌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和前提,大力弘扬寻乌调查精神,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务求“深、实、细、准、效”,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人民群众实际的、具体的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聚民心,避免“干部干、群众看”,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主体力量。
(三)加强阵地资源整合、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是低成本建设文明实践中心的有效路径。寻乌县以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将现有各级各类资源阵地“激活、整合、下沉、共享”,重点在中心村整合党群众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不搞大拆大建,低成本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全面提升基层各类阵地设施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
(四)坚持守正创新,求融求实求活,推行接地气、便操作的实践方法,是确保文明实践常态化、可持续的有效手段。寻乌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守正中创新。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谁来做”,坚持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两相融合,在“融”字上花功夫,通过人员、资源、活动有效融合,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怎么做”,在“活”字上求突破,县级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来努力激活文明实践要素、镇级层面通过统筹协调来努力盘活文明实践资源、村级层面通过求实创新来努力搞活形式,使所有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做什么”,在“实”字上下力气,品牌化开展寻源、寻福、寻味、寻梦等实践活动,内容实在,结果实沉,文明实践的广大参与者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真切地寻到了科学理论之源、美好生活之福、传统文化之味、民族复兴之梦,让实践活动受欢迎、有实效。
课题组成员:尤琳、王江伟、汤舒俊、骆江玲、王钰鑫、林欢欢
本研究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精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BKS060)阶段性成果。
[1]即: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个目标,围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两相融合理念,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制度,坚持“有平台、有队伍、有资金、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六有标准,抓实“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六项重点。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